1920_200px;

您當前所在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行業動態

張紅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形勢分析與政策建議

編輯:新野鄉村振興 來源:百家號 更新于:2023-7-7 閱讀: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及《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頒布實施以來,鄉村振興取得了顯著成果,促進了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黨的二十大描繪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目標任務。在新階段新形勢下,實現鄉村振興、農業強國目標有良好的基礎,但也存在諸多問題與挑戰。結合今年我到四川、江西、山東、山西、安徽、浙江等地調研,有很多觀察與思考,也有一些建議和想法。

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有好的開端

1.農業全面轉型。2022年我國糧食產量為6.87億噸,連續八年超6.5億噸。稻谷、小麥、玉米三大主糧的國內自給率長期維持在95%左右,肉蛋奶等重要農產品總量一直呈增長之勢。新產業新業態層出不窮,互聯網+、數字農業、鄉村旅游等發展勢頭強勁,成為現代農業發展新動能的重要表現和重要來源。

2.農民全面發展。2022年全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0133元,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速2.3個百分點,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由2012年的2.88:1縮小到2022年的2.45:1。脫貧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11元,高于全國農民收入增速。農業從業者大量減少,由1978年占比70.5%下降到2021年的22%,絕對數從2003年的3.66億減少到2021年的1.7億,農民分工分業成為趨勢。

3.農村全面進步;A設施建設水平穩步提升,水、電、路、氣、房、網供給數量與質量上進步明顯。公共服務體系日趨完善,教育、醫療、文體、養老服務質量不斷提高,人居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面臨的新形勢

在總結成績和經驗的同時,要深刻認識到,當前農業仍然是國民經濟的短板,農村仍然是現代化進程中的薄弱環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走有中國特色農業強國建設之路仍面臨諸多挑戰,主要表現在我國農業資源稟賦先天不足,總量安全壓力越來越大;經濟增速有所放緩,收入水平難以取得突破性增長,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外部環境日趨復雜多變,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強,農產品對外依存度不斷攀升,農業缺乏全球競爭力等各個方面。

1.農業資源供需矛盾突出。人多地少的資源稟賦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業資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且供需矛盾不斷顯現,糧食供需長期處于緊平衡已是不爭的事實。從供給角度看,一是糧食增產日益困難。2007年我國糧食產量超過1萬億斤,2015年達到1.3萬億斤,在這8年期間,糧食每2-3年增產1000億斤。2007-2010年,糧食產量從1萬億斤增加到1.1萬億斤;2010-2012年從1.1萬億斤增加到1.2萬億斤;2012-2015年從1.2萬億斤增加到1.3萬億斤。而2015年至今已經8年,雖然糧食產量一直維持在1.3萬億斤,但始終未能突破1.4萬億斤大關。究其原因,一方面,耕地質量偏低,全國七至十等耕地面積有4.44億畝,短時間內耕地質量難以得到有效改善;另一方面,育種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尤其是高產糧食品種研發與推廣滯后。二是糧食產銷區不平衡矛盾進一步加劇。據杜鷹分析,我國13個糧食主產省中,糧食凈調出省已減少到5個;11個產銷平衡省中,有9個省糧食自給率從2003年平均的97%下降到現在的58%;7個主銷區省糧食平均自給率從本世紀初的61%快速下滑到目前的24%。從需求角度看,隨著我國進入人口負增長階段,盡管人口增長帶來的絕對性需求正在減少,但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帶來的成長性需求、大量農民工由農業從業者轉變為非農勞動力帶來的轉變性需求、國際形勢急劇變化帶來的安全性需求持續增長,供需平衡壓力越來越大。在糧食供需緊平衡狀態下,進口依存度可能進一步提升。在不穩定不確定增強的國際環境下,如何依靠自己的資源、自己的供給解決自己的問題,是事關生存、發展與安全的重大課題。

上篇:

下篇:

CONTACT US

icon
icon
115_115px;
icon
icon
115_115px;
icon
icon
115_115px;
Copyright © 2017-2023 版權所有:甘肅酒玉種業有限公司 隴ICP備17000860號 設計制作 宏點網絡 beian 甘公網安備 62090202000197號
2020久热爱精品视频在线观看